主要工作

【校园网络建设】


校园网络始建于1998年10月,2008年在黄家湖校区建设72平方米网络出口及服务器托管专用机房,2011年在青山校区建设57平方米数据存储及网络机房,2018年在青山校区建设230平方米数据中心及高性能计算机房。截止2017年,校园网已经建成三条出口链路,其中电信出口1.5G,教科网出口0.3G,联通出口3G,出口总带宽达到4.8G。


2013年,个人便携设备如笔记本电脑,PAD、手机等已普及开来,为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对无线网络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主要包括:移动教学、移动信息处理、移动社交等移动互联的需求,网络基础建设的需求,网络联接数量的要求,提升学校社会形象的需求,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为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与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2013年学校启动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为将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全校,包括青山校区和黄家湖校区,含学生宿舍、职工宿舍、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会议室、校医院、运动场、体育馆、广场、活动中心等场所。2014年,校园无线网络分批次建成,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所有区域。截止2017年,学校建成有线网络信息点8330个,无线接入点3068个。实现了全校各楼宇主干网千兆、桌面百兆的稳定网络结构和无线覆盖,形成了稳定可靠、可控可管的网络运行服务环境。2009年完成所有校园用户网络实名认证,2014年完成校园网络用户的流量管理,2017年开始申请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认证。


2014年,校园网有线网络设备进入故障高发期,网络时常不稳定,已不能保障师生良好教学和科研所需网络环境,为此,学校使用中央地方共建资金,将2007年前投入使用的149台网络接入和汇聚设备进行了更换,同时新增1台网络核心设备,用于优化用户认证和管理,极大地解决了有线网络设备老化问题,从而改善了有线网络运行状况。


【校园网络管理】


2012年,学校出台《武汉科技大学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这是学校校园网网络管理制度中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文件中明确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包括:各校区之间的光纤通信线路、校园内楼宇之间的室外通讯光缆、通讯基站、无线基站、各楼宇内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室内信息插座、各楼宇配线间内的网络机柜、配线架、跳线和网络设备等;要求将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基础建设规划,校园网主干通信管线应与道路和其他管网同步建设。在十字路口、三叉路口和新建道路应预埋适当数量的管道,作为未来校园网光缆铺设之;指定了现代教育信息中心为校园网基础设施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设计管理工作,包括校园网主干互联,楼内布线、配线间位置、室外光缆走向等,承担方案审核、验收和管理维护等职责;提出网络基础设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产,任何通信运营商(包括有线电视厂商)在校内建设的信息管网,必须接受学校的规划及管理。该文件的出台有力地规范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保护了已建网络线路不受损坏,保证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进行。


2012年,在学校校园网络完全免费的情况下,一些用户通过BT、电驴、迅雷、网络蚂蚁等P2P应用大量占用带宽和流量,致使校园网络负荷及出口带宽压力过大,造成网络速度缓慢,以至影响大多数用户的正常上网,严重时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秩序。为使学校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能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保证校园网络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效益,从而为学校办公、教学和科研等网络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运行和服务保障,经学校研究决定,加强我校校园网络管理,在逐步拓宽校园网出口带宽的同时,实施校园网络流量控制管理制度。流量控制管理的核心是拟每月免费为每位校园网用户提供基本额度的上网流量,该基本流量额度将满足用户的办公、教学和科研等正常上网需求,校园网用户每月使用流量超出基本额度后需要缴纳费用才能继续使用校园网络。流量控制管理制度以“保障正常流量需求,控制流量占用行为”的校园网络流量控制管理原则来开展网络服务,最终达到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网络运行健康高质,服务学校促进发展”的目的。


【校园一卡通】


为了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打造并实现数字化校园及智慧校园,必须对我校信息化体系进行整体建设。其中,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基础,校园一卡通及相关平台是“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校企合作”先期要启动进行建设的项目。


校园一卡通项目建立了一套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的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构建起优良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进而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管理集中化;建立了统一支付平台,支持全面的移动支付,兼容线上、线下统一支付,做到收费规范、透明,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建立了统一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门禁、通道、教务考勤等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校园综合管理理念,真正实现身份识别的一卡通;建立了统一的运维稽核体系,优化一卡通全业务链条的运行维护风险管控手段,进一步推进运维智能化和自动化。


2011年,学校建设完成第一代基于M1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包括53个子项目,如资金结算系统、银行转账系统、网上支付平台、商务消费系统、门禁监控系统、学生宿舍用电管理系统、自助服务系统、通勤车付费系统等工程,对接了医疗、图书、教务自助打印、机房计费等平台,2011年发行校园IC卡36964张,RF-SIM手机卡13065张。2012-2016年年均发行校园卡超过8000张。


2017年,学校将M1型校园一卡通升级为CPU型校园一卡通系统,更换所有原有校园一卡通硬件设备和应用平台,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和学生宿舍电费的无线支付,师生可利用手机APP为一卡通和学生宿舍电费充值。


【“校企合作”建设信息化】


《武汉科技大学“十三五”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坚持站在学校发展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举措;采取社会资金和学校自有资金相结合、以社会资金为主的投入方式;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融合,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领先于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化体系和智慧校园。规划中明确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采取社会资金和学校自有资金相结合、以社会资金为主的投入方式。2011年以来,学校连续开展了两轮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自主实施“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将合作银行提供的建设资金专款用于信息化项目建设。


2011年我校从中国联通和中国银行分别获得了1000万和800万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合作期分别为5年和6年;2017年我校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联通分别获得了3980万、3200万和200万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合作期均为5年,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教学服务与教学资源】


学校持续对教学服务与资源进行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增大。2008年我校有35个多媒体教室,为满足我校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多批次设备更换,截止2018年我校共有288间多媒体教室、2间智慧教室和51间讨论教室。


学校重视考风建设,持续建设标准化考场。2012年底,学校建设完成第一批标准化考场,共70个教室100个标准化考场,建设采用全数字技术方案,参照《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行建设,结合学校实际需求,不仅实现各标准化考场的实时网络远程监控,也为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化考场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能提供可供上级考试中心接受的技术方案为上级考试中心提供服务,实现对各标准化考场的实时网络监控和巡查,各级巡查指挥中心能够远程监控视频图像实现远程考试指挥、监控和管理。确保信息和系统的安全,保证各类考试的正常顺利进行。同时这些设立为标准化考场的教室,也为其他考试和日常教学监督提供技术保障和录像回放,组成一个教学监控系统,未来教学督导员可使用该系统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教学督导过程。2015年,学校开始探索将标准化考场建设范围拓宽至实验机房,目标是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服务,涉及到服务器室5个(黄家湖校区4个,青山校区1个),机房7个(黄家湖校区4个,青山校区3个)。2016年开始至2017年,学校在已建标准化考场的基础上进行扩容,连续建设青山校区教三楼标准化考场,使标准化考场数量达到129个。2017-2018年,学校开始在黄家湖校区恒大楼建设新一期标准化考场,系统覆盖黄家湖校区137间教室(共167个标准化考场),4间分卷室、走廊和出入口,新建黄家湖校区视频监控中心,新增光缆156芯,新增摄像头446个,LED屏139块,交换机58台,网络信息点位929个,服务器3台,存储系统1套。截止目前,学校建有标准化考场数量已达到296个,学校将继续建设标准化考场,逐步实现将全校所有符合要求的教室全部建设成为标准化考场。


2013年,学校开始多媒体教室网络群控系统建设,提高多媒体教室管理和服务效率,为教学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该建设进行了定制开发,将多媒体网络群控系统与学校一卡通系统进行软件对接,实现刷卡开柜和开柜后的多媒体系统一键启动及用户管理功能;该系统同时实现了网络化集中群控管理的功能,多媒体技术维护人员不用到达教室现场,即可对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实现远程管理和故障诊断。截止目前,刷卡开柜和网络群控管理功能已涵盖全校所有288间多媒体教室、2间智慧教室及51间讨论教室。


2017年,学校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未来教学模式进行深度探索,开始建设智慧教室和讨论教室。智慧教室建设采用多屏互动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课堂小组为单位配套小组讨论屏及学生各类终端,实现师生多屏互动、学生群组讨论、课堂管理等功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沉浸式的高效教学,是对未来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索。智慧教室采用一块86吋交互智能平板作为教师屏,七块55吋交互智能平板作为学生屏,通过HDMI分配器及无线传屏方式进行连接,每块屏既能独立操作、编辑、点评,又能实现教师屏和学生屏的点对点共享操作、编辑、点评,同时还能实现教师屏和所有学生屏的教学内容共享。达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目的。讨论教室则以学生分组学习模式为基础,通过现代化设备和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在前方教师端配置宽大的80吋交互智能平板取代了传统的投影幕,墙上均有黑板方便各组学生随时板书。讨论教室以互动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兼顾了以授课为主和师生讨论为辅的两种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交流空间和途径。讨论教室可实现管理的方便性并适合大规模部署。截止目前,学校在青山校区建有1间智慧教室和41间讨论教室,在黄家湖校区建,有1间智慧教室和10间讨论教室。


扩声问题历来是多媒体教室的管理难点。经过历经三年的调研、技术选型和技术测试,2017年,学校实施了一师一麦项目,即在全校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及讨论教室安装无线话筒主机,为全校1500名教师每人配备一付无线话筒,教师凭自己的无线话筒可在任何一间多媒体教室的无线话筒主机自动对频和使用。教师人手一麦,解决了无线麦克风故障率较高的问题,消除了教师手举麦克风授课的现象,大大改善了无线话筒的卫生状况,其使用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肯定。


【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建设是以学校现有网络为基础,以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为目的,建立在学校数据中心平台之上,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标准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与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管理、数字图书资料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信息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


学校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包括武汉科技大学管理信息标准、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数据中心平台,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一个基础安全平台,加强数字化校园中各应用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保证系统数据的传输安全和存储安全,降低系统安全风险,增强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为教学、科研、开发及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通过此基础平台能够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统一身份认证,同时也实现网络公共服务(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等)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应用系统软件包含协同办公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建设平台、共享资源库平台等;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个性化服务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2011年,我校开始建设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建设思路是标准先行、平台及应用并行建设。信息标准是整个平台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全校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信息标准在全校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需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学校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2012年,我校发布《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管理标准集》,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行业、学校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可以不断完善;所有其他信息化系统必须符合该信息标准体系。


同年,学校建设了校园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与共享等基础平台,完成学校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相关部门也于2013年相继建成或升级精品课程平台、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医疗系统等,并基本实现这些系统与平台的对接。


2016年建设完成网上迎新系统并圆满完成实网上迎新工作。2016年我校本科新生报到首次采取网上迎新形式,在信息中心、学工处、财务处、团委、后勤集团、教务处等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8月15日,我校网上迎新系统正式上线,新生登录武汉科技大学网上迎新系统,按照指引自助完成报到手续。新生住宿、选购生活用品和军训服装、缴纳学费和杂费等各项事务均通过网上迎新系统办理,不再通过迎新现场办理;新生通过网上迎新系统自愿选购的生活用品、军训服装,实现了由学校统一配送到新生宿舍。网上迎新系统开通期间,系统运行平稳、操作方便;报到当天,新生到达学校后与志愿者联系,直接领取宿舍钥匙、“校园一卡通”等,而无需再往返于多个报到点,极大减轻了奔波之苦。迎新系统的开通,简化了现场报到手续,提升了迎新报到工作的效率,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整个迎新工作井然有序。


2017年,学校开始建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统,结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GB17859-1999制定标准,遵循学校园区核心出口尽量扁平化,清晰化。加强校园园主干链路、数据中心的安全加固、对校园用户上网行为审计、网络运维审计、数据库访问的审计、溯源等;全面落实国家等级保护对二级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GB17859-1999制定标准,符合等保二级网络安全的设计要求,在安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实现基于安全策略模型和标记的强制访问控制以及增强系统的审计机制,使得系统具有在统一安全策略管控下,保护敏感资源的能力;同时开展了以下工作:安全技术测评: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五个方面的安全测评;安全管理测评: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安全测评。(包括但不限数据整理、漏洞修复、流程再造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统的建设,建立了学校完整的信息化防御手段,提升了整个信息化建设水平。